內容簡介
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,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。
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。──麥克魯漢
我們當前的生活被臉書、Google、手機、電腦、網路層層穿透,層層包圍。人與資訊科技的交融共生顯然還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展。這令人眼花撩亂的一切究竟從何而來?對於人類甚至整個世界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?
資訊氾濫、資訊過多妨礙知識吸收、資訊疲勞……這都是常聽到的抱怨與警告。然而這已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提出類似看法,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創新,都會引起社會的疑慮與討論。
我們身處於演進迅速的資訊時代,無論你是科技的樂觀者、憂慮者、反對者,都應該看這本書!
資訊演進史中某些關鍵人物建構了我們當前對於「資訊」的理解:巴貝吉,第一臺機械計算器發明者;艾妲.拜倫,詩人拜倫早逝的聰慧女兒,也是世上第一位真正的程式設計師。還有核心人物如摩斯和圖寧,以及資訊理論發明人夏農。
資訊時代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來自194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年輕研究員的論文,這個名叫夏農的青年替「資訊」下了明確嚴格的定義,並發明「位元」一詞做為資訊的基本單位。如同牛頓將「力」、「運動」等向來含糊不清的詞彙變成可以用數學精確表達的概念,造成物理學的空前躍進一樣,資訊科學也從此一飛衝天,席捲整個世界。
但資訊的故事並非始於1948年,本書更往前追溯,述說數位時代之前,人類史上各種儲存資訊、處理資訊以及傳播通訊的方法和工具。作者從非洲會說話的鼓聲開始,一路從口語詩歌和文字之間的鬥爭、蒸汽時代的計算機與運算程式、電報與摩斯代碼的發明、電話的興起,談到電腦、人工智慧、網際網路、Google、臉書和推特。同時也清楚解釋資訊理論對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的深刻影響,如何導致我們對世界與生命本身的理解產生巨大變革。
作者葛雷易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,處女作《混沌》影響既深且廣,《資訊》是他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,將科學、歷史、社會現象與人物傳記鎔鑄為一體,充滿趣味,既是一本深入淺出解釋科學概念的科普讀物,也是一部人與資訊的文化史。
《資訊》在美國一出版立即獲得各大媒體盛讚,幾度進入AMAZON銷售排行前十名。不但成為AMAZON當月選書,更http://192.168.6.105/webmanager/Member/UserLogin.aspx被列入七月剛公佈的AMAZON嚴選2011上半年最重要書籍之一。本書目前已售出19種語言版權,同時也獲選為《大西洋月刊》(The Atlantic)「促發思考的夏日推薦書單」第一名,且是美國數理資優高中生的必讀作品。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賴盈滿
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,專事翻譯,譯有《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》《娥摩拉》和《神話簡史》等書。
目錄
推薦序 / 黃哲斌
前言
1 會說話的鼓聲
2 不朽的字
3 兩部字典
4 讓齒輪思考
5 地球的神經系統
6 新線路,新邏輯
7 資訊理論
8 資訊的轉向
9 熵及其惡魔
10 生命密碼
11 進入迷因池
12 隨機感
13 資訊是物質
14 洪水之後
15 每天都有新消息
尾聲
致謝
註釋
參考書目
譯名對照
自序/導讀
推薦序
資訊:一部位元的解碼史歌
非洲的鼓聲,摩斯電碼,電晶體收音機,維基百科,它們有什麼關連?
答案是,它們都「承載、傳遞某種資訊」,它們以不同姿態樣貌,克服地理距離與心理誤解,拆解、傳佈並重組人類的訊息。
《資訊》一書的核心趣味也是如此,作者潛回過去,穿梭於舊報紙、傳記、數學及物理理論、小說及詩歌之間,博學而雄辯滔滔,曆數我們面對資訊的千百種足跡證據,同時提醒我們,不要小看了「資訊」這兩個字。
生活於網路時代,「資訊」或許是最頻繁、最常被提及的名詞之一,或許也是最常被誤用、濫用的字詞,就像「文創」、「行銷」一樣,是懶惰者的超級百搭款。
隨便Google一下,(題外話,Google正是現代另一種「資訊」代名詞,集神聖、全能、混亂、邪惡於一身),從菸害防制到運動科學、不動產交易都有個「資訊網」,或許還不只一個,連「不適任教師」、「疼痛治療」都有專屬的資訊網站。
許多人的想像極限裡,「資訊」只是將很多文字,或許一些照片,幾段影片,張貼在一個冷清荒曠的網路空間裡,靜靜地等待被搜尋、被點閱。
《資訊》一書則帶我們追溯源頭,回望訊息如何被編碼、傳送、解碼,非洲部落如何利用鼓聲祈禱、吟詩、講笑話。然後,在非洲,「有些人的通訊工具直接從說話鼓跳到手機,越過了中間階段。」
或者,我們能代換周幽王的故事:烽火如何作為戰爭的信鴿、如何變成國王娛樂寵妃的餘興節目,最後凝固為一則「狼來了」的警世寓言。
回到本書,作者自身就是老練的寫手,也是吟詩、講笑話的高手,他從「資訊理論」的奠基者克勞德.夏農入手,談這位貝爾實驗室的天才數學家,如何創造一個新詞彙:位元(bit),作為測量資訊的單位。「從此,位元加入公分、公斤、公升和分鐘的行列,成為測量的基本單位。」
而後,彷彿《水滸傳》的綠林好漢,作者讓一個又一個「資訊時代」先驅者敲鑼登場,而他們在當時,都帶點「孤高怪咖」的味道,包括你熟悉的愛倫坡,你聽過但始終讀不懂的麥克魯漢,還有你或許沒聽過、但精彩非凡的巴貝吉(Charles Babbage, 1791-1871)。
巴貝吉是一位英國數學家,但他過世時,泰晤士報的訃聞一方面讚揚他是「所有原創思想家中最活躍、最原創的一位」,另一方面覺得他最為人知的事蹟,是「莫名其妙長期攻擊街頭音樂家和手風琴表演者」。
巴貝吉也被認為是「電腦之父」,他一輩子發明的無數機械中,最得意的是「一台由黃銅與白蠟製成的閃亮巨獸,包括了幾千個曲柄、軸輪、嵌齒和齒輪,全都固定得精精準準。」這台龐大的「思考機器」,是第一個以運算數字的自動機具:
如同他在英格蘭北部旅行考察的紡織機、熔爐、製釘廠和玻璃製品,巴貝吉的機器也是為了大量製造某種商品。這個商品就是數字。他的機器開闢了一個管道,從具體的物質世界通向純粹抽象的世界。這機器不需要原物料——輸出和輸入都沒有重量——卻需要巨大的力量轉動零件。它重達數噸,使用的齒輪可以塞滿一個房間。巴貝吉設計它來生產數字,需要的工程難度直逼當時的技術極限。比起數字,大頭針簡單多了。
相較之下,一九四四年,IBM與哈佛大學打造出長十六公尺、高二點四公尺的Harvard Mark I,算是客氣的小老弟了。Harvard Mark I能在一秒內完成加法,六秒內完成乘法,十二秒內完成除法;至於巴貝吉的黃銅機器,「兩個五十位
各界推薦/推薦序
推薦序作者
黃哲斌
台灣各界名人同聲叫好
文化界
南方朔 / 文化評論者
黃哲斌/前資深記者、欣傳媒發展部協理
詹偉雄 /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
楊照 / 作家
科技界
fOx / Inside網站共同創辦人
Mr.6劉威麟 / 知名網路趨勢專家
Mr. Jamie林之晨 / 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
李怡志 / Yahoo!奇摩內容企畫總監
戴季全 / TechOrange.com 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
徐爵民 /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
媒體界
林文玲 / 數位時代總編輯長
胡忠信 / 資深媒體人、歷史學者
陳浩 /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,雲廣科技公司(廣達集團)總經理
吳其勳 / iThome總編輯
學界
陳光華 / 臺灣大學圖資系教授
高成炎 / 臺灣大學資工系教授
柯裕棻 /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
管中祥 /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
林一平 / 交通大學副校長、IEEE院士、ACM院士
賴鼎銘 / 世新大學校長
紀大偉 /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
《資訊》敘述了夏農的成就(一個理論),追溯資訊數不清的表現形式(一段歷史),從五千年前記錄大麥銷售的楔形文字直到現今的數位爆炸(一股洪流)。由於夏農的理論,我們對數學、人工智慧、量子力學、遺傳學與其他知識領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葛雷易克清楚闡明了這一點。沒有其他作者比葛雷易克更有能耐處理這麼大範圍的知識旅程。有些作者對於敘述歷史相當拿手,有些作者擅長將困難的理論解釋清楚,還有一些則善於將科學家還原成活生生的人。葛雷易克是上述所有技巧的大師。──《華爾街日報》
《資訊》的封底說,作者「葛雷易克是當代頂尖的科學與現代科技記錄者」。這本新書的成就遠超過《混沌》與《理查.費曼:天才的軌跡》兩本葛雷易克早期的里程碑,證明了上述的說法所言不虛。──Janet Maslin,《紐約時報》
《資訊》是一本視角廣闊、研究深入,而且令人感到愉快的書,為當前這種雲端資料與下載的文化,記錄了我們如何用位元定義世界的歷史。──《洛杉磯時報》
葛雷易克帶著讀者穿越各種科學地景,從馬克士威的惡魔到哥代爾的定理、從黑洞到自私的基因。有些概念相當困難,但就像他之前的書一樣,葛雷易克為那些想讀到科學的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解釋,也為其他只想知道情節的讀者提供有用的比喻。此外還有每個讀者都會喜歡的逸聞趣事。跟《混沌》不同的地方是,《資訊》也包含人類的歷史。──Geoffrey Nunberg,《紐約時報》
有些人仍以傳統的方式思考資訊、尋找資訊。我們還沒有全部成為夏農的子民。這大概是我們還在閱讀像《資訊》這樣既大又迷人的書的原因。──《華盛頓郵報》
葛雷易克運用他綜合各種細節與講述精采故事的傑出能力,帶領我們參觀一種又一種傳遞資訊的形式……──《出版人週刊》